烟火嘉兴宋韵百工
◎策划邓钰路陈苏撰文陈苏许金艳戴群
在茶道、文人、丝弦里,我们看到了千百年前宋朝的风雅;
在灯火通明的夜市、一应俱全的酒楼、街上小贩的吆喝里,我们看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
著名文史专家葛兆光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宋文化是“近代文化的滥觞”。从两宋开始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让宋韵文化带着浓浓的烟火气。
让我们试着将目光投向那时候的嘉兴,看一下嘉兴宋韵的烟火味儿。
如《梦华录》一般,嘉兴两宋时的市井生活里先有茶的味道。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当时的江南,是极其重要的茶叶消费区,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间饮茶、斗茶之风盛行。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家住钱塘,画过一幅《茗园赌市图》,画的就是斗茶,画里有小孩子、妇人和男人,大家就在市集里斗茶品评。
斗茶为宋代士大夫所喜爱,他们不仅喜爱饮茶,还身体力行,自己种茶、采茶、制茶。
北宋潘师旦早年曾任秀州知州,晚年在南湖边建有园林,称“会景亭”,有一景叫茶溪。因为爱茶,他还在私家园林中种茶。
茶文化研究者潘城认为,“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临安成为一个喝茶、点茶、斗茶的不夜城,当时的瓦舍勾栏,茶肆林立。可想而知,嘉兴在南宋时期的饮茶、斗茶、点茶的繁荣状态,应该是跟临安连成一片。”
南宋迁都临安,大批世家大族迁入嘉兴,人口增加,市井生活繁荣,人们在瓦舍勾栏听曲、看戏、喝茶。市井生活的发达,直接促成饮茶斗茶的狂热。
喝茶需要好水。宋代嘉兴籍诗人张尧同在《嘉禾百咏》中就写了嘉善的幽澜泉:
幽澜泉的泉水,非常适合煮茶。元四家之一吴镇的名画《嘉禾八景图》中有一处“武水幽澜”,也被潘城看作是嘉兴茶文化的重要标志,“我想七百年前的吴镇一定常喝幽澜泉水,宋代嘉兴的诗人也多有歌咏,可以证明这个嘉善的幽澜泉在宋代嘉兴就是著名的品茶名泉。史料记载此水‘煮茶无渣’,*适合点茶。”
在嘉兴,一直流传苏东坡曾“三过嘉禾”。苏东坡来嘉兴,每次都喝茶,留下后来旧志里记载的五处“东坡煮茶亭”,包括三塔寺、本觉寺、湖心岛、壕股塔、真如寺。
东坡先生几次来嘉兴,都喜欢去寺庙,并与长老煮茶论道。
两宋时期,嘉兴有很多古刹。中国的茶一直是跟佛教紧密结合,尤其是禅宗的寺院,讲的是茶禅一味,两宋时的嘉兴很多寺院几乎都是禅宗。
苏东坡在嘉兴留下很多诗篇,“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也成为后世歌咏南湖的名句。
茶生活之外,宋时的嘉兴还有名酒,嘉兴的名酒秀州月波、清若空,分别出自两宋。
宋代鼓励饮酒,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多见的建筑是酒店、酒肆,南宋时,每当新酒出炉,酒库要大做广告,为什么鼓励饮酒?粮食富足,酿酒业随之兴起,而且酒的消费能带来可观的酒税,当时的嘉兴,“岁收酒税11万余贯,属两浙各州之首”,也是在那时,秀州月波酒、清若空等美酒名闻四方。
宋朝的夜市也非常流行。这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少见,热闹、自在,也没有太多拘束。在夜市里,不管你是豪士大贾、文人雅士还是普通居民,都能找到各自的乐趣。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换花样。除了美食,众多带来精神享受的活动,也活跃在夜市中。
当时的夜市上,人员往来,叫卖声绵延不*。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番景象,“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景象。
北宋时嘉兴城有个商业街叫大市上官街,嘉兴文史馆馆员董雄说,现在的嘉兴中山东路(从建国路口至禾兴路口)是其中一段,清末民初称为集街,集即市集。北宋时此地已人口稠密,“列肆市中,百物辐辏,喧哗杂沓,昼夜不已”。
想象一下,宋代嘉兴人在这里品尝美食之余,吹拉弹奏、说学逗唱、歌舞小戏、卖艺杂耍、说书卖文、填词作画、品酒斗茶……娱乐方式多种多样,雅俗共赏。
如果我们有机会穿越到宋代,或许就能见到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描述的南宋时嘉兴的市民文化。宋室南渡之后,嘉兴地近京师,市况更热闹。完颜洪烈的财物被朱聪盗走后,嘉兴府盖运聪前来道歉并奉上金银,“完颜洪烈怀了金银,径往闹市走去,见城中居民人物温雅,虽然贩夫走卒,亦多俊秀不俗之人,心中暗暗称羡”。
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宋末元初,嘉兴街坊有七十余,桥梁有七八十座。其街巷、桥梁名称中的一部分,是以行业命名的,如醋坊、鱼行、丝行、米棚、猪儿、船厂、孩儿等,从街巷名称中还可知道城内已有混堂(浴室)、瓦子(戏馆)等设施。南门外西起米棚下,东至南湖边,一直延伸到南堰,是绵亘数里的商业区,一派“人烟稠密,灯火万家”的景象。
自此,城市向城垣外发展,居民区也开始移向城外,城南鸳鸯湖、滮湖畔园林罗列,南湖周边,多豪门大家的园林别墅。
在古代,手工业的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市井商业的繁荣,也代表着手工业的繁荣。宋代嘉兴,集市上手工业品繁多,丝绸、漆器、金银器皿都精美*伦,宋祝穆在《方舆胜览》里说,嘉兴的“百工技艺与苏杭等”。
为什么在宋朝嘉兴手工业会达到一个高峰呢?
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自强先从中国的气候说起,两宋之交,嘉兴气温下降了2,生物分布区因此南移了2°~4°,“这意味着什么?大量的北方作物,特别是小麦、棉花和蚕桑,在嘉兴大量种植,加上精耕细作和农田技术,嘉兴成为全宋粮仓和财库,老百姓富了,市场才有需求,也才有空闲时间发展手工业。”
另一个原因是宋室南迁,嘉兴靠近都城,大批工匠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大运河的开通,嘉兴商品贸易在宋代达到很高水平,给手工业品的销售创造了条件。宋代是热衷于发展经济的时代,朝廷关注市场经济发展,推行重商政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嘉兴手工业大发展,“既有经济基础,也有社会因素,还有文化的原因。”
手工业不仅有技术含量,也要有文化内涵,相当于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提高工业水平,还要有审美价值的提高,“两宋,特别是衣冠南渡士大夫带来的北方文化跟嘉兴文化交融,嘉兴文化,包括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提升。”
北宋嘉兴有制墨名家沈珪。沈珪,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珪”是制墨后改的名,为了向五代制墨名家李廷珪致敬,他的儿子取名沈宴,因为李氏之子名李承宴。沈珪早先是个贩卖丝绸的小贩,往来于嘉兴和黄山之间,徽州是当时的制墨中心,沈珪在那里学会了制墨。沈珪很有天分,“以意用胶,一出便有声称”。沈珪以松煤杂脂漆滓烧烟,墨精黑发光,称“漆烟”,但沈珪一直遗憾自己没学到李廷珪的“对胶法”。
他去居彦实家制墨,因墨出灰池太早而断裂,居彦实舍不得丢掉,便将断墨蒸浸,分离出的旧胶加上新胶重制,出来的墨竟坚如玉石,沈珪因此悟出“对胶法”,自书墨铭“沈珪对胶,十年如石,一点如漆”。
沈珪的墨,使用者都是文人,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实用价值,都堪称佳品,也因而颇受士大夫的赏识,北宋著名学者、曾任秀州知州的程俱认为“沈珪漆烟*善”,沈珪拿来叶翰林的诗,请程俱题诗,程俱以七言歌行赞赏他精湛的制墨技巧。数百年后,清代嘉兴诗人朱彝尊也在《鸳鸯湖棹歌》中纪念这位名匠: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市场上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宋人笔记《袖中锦》记载了当时号称天下*一的商品,“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
唐宋时,髹漆技艺渐趋成熟,于是有了一门漆器工艺:雕漆,匠人在器物胎型上涂刷数十层朱色大漆,将干未干之时,以刀代笔雕刻纹样,谓之“剔”,剔红因色泽喜庆而*为多用。
《髹饰录》记载,“北宋名匠多在定州,靖康以后,群工南渡,嘉兴髹工遂有取代定州之势。”
宋元时的嘉善工商聚集、漆工荟萃,成为全国闻名的漆器产地,明代学者黄成在《睬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记载,“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可见,宋代工艺水平之高。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都城临安城里分布着许多著名漆铺,其产品多出自浙江嘉兴、临安、温州等地。
经过宋代近三百年漆器生产的兴盛时期,元代漆器工艺在其基础上日臻完善,成为中国漆器艺术的繁华时代。元代制漆工匠主要活跃于嘉兴,元初甚至于该地设官作嘉兴漆作局,负责漆器的生产制作。
西塘自宋开始,乃至元明都是雕漆的中心,在元代,这里更是出现了两位*级名匠,《嘉兴府志》称,“张成、杨茂嘉兴西塘杨汇人,剔红*为得名”。
两人刀法圆润,线条饱满。“他们的作品臻于化境,彰显元代漆器的兴盛。”嘉兴资深收藏家、嘉兴市地方档案文献史料研究员周荣先说,剔红艺术也因有这两位宗师级人物,备受后世推崇,“这项技艺传入日本后,被称为‘堆朱’,意为剔红器系朱漆叠堆后雕成。又取杨之姓张之名,以‘堆朱杨成’称呼剔红匠人,沿用至今。”
两宋之时,金银器也开始步入民间。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取向直接影响了金银器风格:形体小巧,清秀雅致。目前所知的考古发掘中,大宗宋代金银器的考古发现基本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可见当时包括嘉兴在内的江南一带金银制造业的繁荣。
元代金银制造更是盛极一时,元陶宗仪在《辍耕录》载:“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者有声者,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
朱碧山是嘉善魏塘人(今西塘),其作品大都做成银槎式样的酒杯,可谓匠心独运,冠*一时。“当时大官名流多以能得到他的作品为荣。朱彝尊也对朱碧山的银槎赞不*口,曾作长诗《银槎歌》以赞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知存世“朱碧山银槎”仅四件。周荣先回忆,嘉兴博物馆在新馆落成时,在大门左侧竖立着由嘉兴雕塑家陆乐制作的仿朱碧山“龙槎杯”雕塑,“远远望去头戴道冠身着长袍的老者,乘坐槎杯之上,悠然自在,借助当代嘉兴艺术家之手,我们有幸一睹这位嘉兴名匠的国宝级作品的丰采。”
巧合的是,三位元代*级名匠都出自江南小镇西塘。
这就要从两宋时期,江南逐渐兴起的市镇特色经济说起。
宋朝的城市就基本功能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县以上的政权机构所在城市,一种是工商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镇集。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春堂在《大宋梦华:宋朝人的城市生活》中,根据《元丰九域志》统计,北宋时有小镇超1900个,据他估算,南宋至少有1200个,当时,涌现如此多的城镇集市,正是宋朝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
宋室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迎来发展的大机遇,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嘉兴也因此逐渐兴起一座座市镇,手工业逐渐兴盛。
西塘在南宋时,渐成规模形成市集。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秀之斜塘,有故宋大姓居焉,家富饶,田连阡陌”,商业开始繁盛起来,到元代手工业达到高峰。
因此,产生*级工匠就成了自然的事,“北人南渡带来大量人口和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嘉兴文化学者韩金梅认为,“宋室南渡加速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文化氛围也日渐浓郁,嘉善地区的地位得到提升。”
谈到两宋,杨自强认为,“这个时候*明显的是出现了特色经济小镇,嘉兴的特色经济,也是从宋朝开始。”
除了西塘的漆,还有海盐的盐,濮院、王江泾的丝绸,魏塘的纱,当时嘉兴还有盛产玩具的市镇。
南宋出现特色小镇,这意味着什么?
“说明有了分工,经济发达,需求多样化,两宋时手工业可以从农业上脱离出来了,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两宋经济贸易让手工业品作为商品有了产业化的条件。
桐乡市女作家协会*徐玲芬介绍,濮凤随宋室南迁后,在濮院定居,当时濮院只是一个草市,“他把北方发达的农桑业和纺织业带到濮院,以机为田,以梭为禾,种桑养蚕,机梭纺织成了当地特色,濮院也渐渐成为丝织业小镇。”濮绸发端于两宋,到了元朝,濮家设立四大牙行,招揽远近客商,销售丝绸,相当于将丝绸市场发展起来,“海内争夸濮院绸”,到了明清时期,濮院成为江南巨镇,有了“日出万匹绸”的美誉,名闻海内外。
“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桑养蚕,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匠人带来的先进技术,提高了本地种桑养蚕的水平,再加上当地人有意识地发展丝绸产业,几方面因素形成这样的模式。”濮绸的兴盛,与后世的毛衫产业有着相同的血脉,家家户户的机杼之声从两宋开始延续,至今没有中断,从丝绸到现在毛衫。徐玲芬以为宋朝*大的优点是特别重视经商贸易,南渡以后,甚至好多士大夫都经商,“宋朝给南方带来思想观念的解放,经商理念的新气象。江南小镇发展崛起,从两宋到元明清,至今,市镇经济依然支撑着桐乡经济的基础命脉。”
不仅濮院,嘉兴乃至江南,特色小镇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影响*明显的是明朝。特色小镇,嘉兴跟苏州是全国*多的,嘉兴甚至出现濮院、王江泾等三四个万人以上的市镇。”杨自强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两宋时,嘉兴是全宋粮仓,但到明朝以后,嘉兴已成为粮食进口的地方,为什么?
嘉兴的发展*初是扩大土地,南宋时,人口增多,通过精耕细作等技术手段,提高亩产,当时,嘉兴水稻亩产是全国*高的。明朝,再精耕细作也解决不了问题,就大力发展手工业,主要是丝绸,丝织业从农业上剥离出来,然后从外面买粮食,明朝时出现好几个米市,“商品经济发达,以丝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发达,可以说,嘉兴的腾飞实际上就是从宋朝开始。”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