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嘉兴海宁土地流转:不同模式导致不同现状(组图)
据调查结果,在先行试点的桐乡崇福镇,目前土地流转方式大致为改之前农户以口头约定建立流转关系,转变为土地流出户通过村大队中介与流入户签订流转合同形式。该镇利民村村委会人士表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该流转方式使得目前农村闲散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
而相隔仅几公里的海宁市许村镇又是另一番景象,记者走访该镇科同村发现,这里的土地散而小,不像利民村的土地宜于搞大规模承包种植。因此该地的土地流转模式选择了开发第三产业--旅游农家乐,但该村村支部委员吴新学表示,目前这一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包括农户和承包商之间易产生矛盾,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等。
日前,大智慧记者前往全国土地流转先行试点区嘉兴桐乡,据了解,桐乡市的大部分农田主要位于崇福镇,该镇土地流转于2010年开始展开,该镇民利村就是试点之一。
“我们村目前的土地流转模式,是由村大队“征收”农村闲散土地,再通过招拍挂形式转租给承包大户或者公司,并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民利村村委会相关人士向大智慧表示。
他表示,由于崇福镇是中国皮草特色镇,该镇大部分劳动力都从事皮草加工生意,民利村也不例外。因这一原因,导致很多农户家的土地闲置下来,或者出现纯务农退休人群现象,即农地里看不见50岁以下的人。这样一来,使得当地土地使用效率低下,进而降低了当地的农业经济效应。
“因此,政府才决定通过征收闲置农地的形势进行土地流转。”上述人士说,“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以村大队为中介出租给土地承包商,民利村共有3400亩土地,目前通过这种方式已流转了2700亩土地。”
当地一位农民向记者表示,他们家共有8亩农地,因为子女外出工作,老人无力耕作,目前均通过村大队出租给了一个人承包户,签订合同为租金收入为650斤稻谷/亩/年,这样一来一年也有5200斤稻谷的收入,再按照每年市价折合******民币计入自己的账户。
当地村委还表示,一般来说,村大队和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限为十年,而和承包户的合同期限为一年。“如果承包户种的不好,那么明年可以再换人,保证农地效益。”
而在不远处的海宁市许村镇科同村,情况和民利村却完全不同。当地农民介绍,这里的田地又小又分散,家家户户都相隔较远,因此极少有承包商愿意租借这里的地块。
因此,该村土地流转模式为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开发第三产业旅游农家乐。据了解,当地目前景区科同农庄承包商为海宁市老头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记者走访发现,园内依然维持着原本的农田面貌,种植着葡萄,稻谷,黄瓜等各色植物,该农庄负责人孙总经理也表示,农庄主要依靠游人观光,采摘瓜果蔬菜收益。
孙总经理介绍,目前这一景区占地约为270亩,公司以550斤稻谷/亩/年的价格支付给农户,此外,约30多亩地因改变了原本农田面貌,以830斤稻谷/亩/年的价格作为补偿支付给农户。
但他也表示,虽然有协议在身,但依然和当地农户有矛盾摩擦,主要还是对于扩大以后需要变更更多农地用途有分歧,此外景区目前收益也不太理想,因此短时间内暂无扩大可能。
随后,记者走访了该村村委会,村支部委员吴新学对这一点也表示认同表。他说,虽然农家乐这一模式为科同村率先实行,但就目前情况看来,因为收益问题和日后扩建农地变更问题等,目前无法进一步做大,邻村也没有效仿的意思。
“因此现在我们村的地大部分还是农民自己种,除了这流转出去的270亩地,剩余大约1000亩地依然为村里农户自行种植,虽然很想流转租借给大户,但别人嫌地太分散,我们也没办法。”说道这里,吴新学显得有点无奈。
他表示,村里也一直和政府反应,希望改变目前村里土地的现状。“听说政府要发新政策改变我们村目前的布局,但现在还不知道具体怎么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