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所勇当数字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领跑者”
数字赋能,共创未来。从千年古镇到繁华都市,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都在加速变革,在嘉禾大地不断续写关于“数字中国”的精彩故事。
南湖畔,红船旁,作为我国通信信息控制系统装备总体研究所、通信信息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以下简称36所)以“军工电子国家队、网信事业主力军、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战略力量”为定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首席科学院等技术团队领衔,致力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勇立潮头、担当有为、创新前行,不断为嘉兴数字经济强市及“五彩嘉兴”建设添砖加瓦。
近几年,36所在智能生态环保领域重点打造“大禹云治”品牌,用实力为数字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硬核打样”,扎根嘉兴,面向全国,闯出了一片海阔天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水资源污染如何修复?水资源如何节约并综合利用?如何将水资源变成水景观、水文化,进而成为一笔丰厚的社会财富?
面对一系列困扰各方的现实问题,36所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打造了一个适应数字时代的全能型治水“神器”——互联网+水生态智能化污染防治体系“大禹云治”。
“大禹云治”基于36所自身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与控制等方面技术优势,从工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水环境综合监管调控、城市供水管网、地表水质、污水零直排、河湖水质、健康直饮水和船舶污水9个方面切入,为政府、企业和民众3类用户,提供监测、治理、管理和服务4种解决方案和应用功能,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实时感知、污染溯源、智能治理、污染预警预测和水系综合调控等服务。
36所的探索创新,引来高层关注。在去年11月全国人大环资委召开的科技支撑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题交流座谈会上,36所代表中国电科将“大禹云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汇报,并获得多方好评。
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工业污水治理刻不容缓。然而,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面临一个共性痛点——在处理工业污水时,传统做法是人工定时定量加药,不但效率低而且不能精准治理。
迎难而上,方显担当!36所“脑洞大开”,研发了工业污水处理智能加药机器人“小嘉”,解决了过去工业企业在处理工业污水时人工加药效率低的一大问题,同时他还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发展的自带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控制方案,在大数据的“驯化”下不停成长,在新情况发生时自动调整加药量,实现实时感知、科学分析、精准加药。
精准加药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据介绍,以印染行业一家中等规模企业为例,企业每年用于污水处理的药剂成本达到200万元至300万元,而这一工业污水处理智能加药系统能每年为企业节省20%至50%的药剂成本,也就是说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36所利用产业互联网的方式,积极打通整个水生态治理的全链条,建设智能污水处理产业互联网运营中心,打造“线下+线上”的智能水污染防治生态圈。目前,其服务半径已经从长三角延伸至全国,已有客户包括五芳斋集团、四川省川威集团、山西立恒钢铁集团等知名企业。
今年5月,36所与贵州仁怀知显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大坝酱香型白酒废水处理运维工程”项目合同,合同总金额逾亿元!这标志着,继服务印染、钢铁、造纸、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后,36所工业污水处理智能加药系统已成功进军制酒酿酒行业。
水清岸绿的河道、白墙黑瓦的建筑、袅袅升起的炊烟……走进秀洲区新塍镇“网红村”——潘家浜,江南水乡的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可就在几年前,潘家浜还面临着“江南水乡为水发愁”的烦恼——因为养殖污染等原因,大小河浜失去了过往的清澈,到了夏天甚至会发黑发臭。
伴随着潘家浜吹响全村生态环境大整治的号角,36所亮出了*活”——河湖水生态综合修复系统。
该系统主要采用“水下森林”生态构建技术,集污染源预处理、微生物、曝气增氧、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技术于一体,构建水体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河湖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河湖水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提升河湖水体修复后的管控能力和养护效果,确保河湖水体修复效果的长效性,有效解决传统治理方式中“重治理、轻维护”带来的诸多问题。
用*原始、*生态的方式治理被污染的水体,达到*环保生态的效果。在“水下森林”的有力支撑下,潘家浜的“黑臭河”已蝶变为“清富美”——水体透明度达1.6米及以上,水质不低于地表Ⅲ类水,四季均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截至目前,36所的“水下森林”已成功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几十个项目中,包括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福建闽江学院水生态平衡再造项目等。
据了解,2019年城市供水总量约为632.9亿立方米,用水普及率约为98.6%。但由于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全国城市供水漏损量每年达到近83.54亿立方米,平均漏损率达15.3%,由于发展规模、建设年代以及地理条件等的不同,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参差不齐,部分城市甚至超过了30%。
水资源浪费成为了城市管理的痛点与难点。面对这一难题,36所又一次突破创新——
早在4年前,36所就与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展开了为期一年半的智慧水务管理国际间校企合作项目,该项目核心技术是能够检测地下供水管网漏损并精确定位漏损位置!
据介绍,36所研发的基于稳态水力模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定位系统,能够为水务企业及时发现管网供水异常和漏损情况,精确查找100米以内漏点,并将数据同步传送至相应平台,成为水务部门高效运转的“左膀右臂”。
目前,这套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嘉兴市区三水湾小区、中电科(嘉兴)智慧产业园以及山东滨州等地。其中,水务部门已通过该系统*一时间发现三水湾小区的一处漏损点,不仅节约了一定金额的漏水水费,更有效规避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智能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是36所作为央企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我们将努力做强做优‘大禹云治’品牌,成为水环境保护产业的综合服务商,为建设五彩嘉兴、美丽中国作出更多新的贡献!”36所所长冯荣泉表示。
在嘉兴,36所的“大禹”们将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红船精神”,坚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初心力量,用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让绿色发展成为前进的引擎,勇当数字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领跑者”,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