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道狂飙!嘉兴首次入围全国50强排名第32!
6月1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蕞高的中国城市50强,嘉兴首次上榜,排名第32位,成为榜单“新贵”
这是胡润研究院连续第二年发布该榜单。该研究院分别对各城市的新能源优质企业集聚度、新能源中小企业集聚度、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进行信息采集和评分,蕞终进行综合汇总并排名。
能够晋级50强,往往与其所处赛道的高成长性、高热度直接相关,反映了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抢抓新能源产业机遇,嘉兴一路高歌猛进。去年,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的城市地位推向新高度。对于嘉兴来说,这是一场系统性的重塑,正如嘉兴市委书记陈伟在2023上海·嘉兴城市推介大会暨嘉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所说,今天的嘉兴,科创产业俱“嘉”,“兴”起了智造创新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模式,新能源产业正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提供强大支撑。
投资圈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全国光伏看浙江,浙江光伏看嘉兴”。作为细分赛道之一的光伏挤满投资人。北京一位专注新能源的投资人透露:“2022年出差去了几趟嘉兴,就是为了找项目。”如此一幕发生在江南水乡嘉兴身上,令人意外。
10年前,光伏行业主要价值链掌握在西方手中;10年后,光伏产业链上的各项环节几乎被中国厂商承包。
从短板到优势产业,嘉兴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
2005年,嘉兴头部家光伏制造企业建成投产。2010年之后,嘉兴光伏行业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分布式光伏应用走到全国前列,创造了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的成绩。去年,嘉兴光伏产业形成了秀洲、海宁2个产业集聚区,汇聚了隆基、晶科、正泰、福莱特、阿特斯等重点企业。
看着生产线上“走下”一块块光伏板,位于嘉兴国家高新区的嘉兴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爱军很是欣慰。
在这里,上下游伙伴集聚,成为隆基多次“牵手”嘉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头部节省了运输成本,第二不用囤那么多原材料,第三如果遇到技术问题,直接‘串门’就能面对面沟通,非常方便。伙伴就在身边,心里踏实。”刘爱军说。
嘉兴隆基生产的光伏组件由背板、EVA、焊带、电池片、玻璃、硅胶、铝型材和接线盒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超过一半的原材料种类,在这就能“内部解决”。福莱特生产的光伏玻璃、川禾生产的焊带、意美旭生产的接线盒、中聚生产的背板,这些都被运用在了嘉兴隆基的产品线上。
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催生了新能源产业“1+1>2”的综合效能。嘉兴隆基发展势如破竹,2022年产值达137.9亿元,2023年1至5月,产值达56.8亿元,同比增长27%。
今年1至4月,全市光伏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8.75亿元,占全省产值的29%,同比增长66.6%,产业链完整度达到90%以上。可以说,全国光伏看江苏、浙江,浙江光伏看嘉兴,光伏产业已成为拉动嘉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光伏产业重要城市之一的嘉兴,抢抓“双碳”风口,追“光”前行。
“风光”无限好,新能源大时代,谁是大赢家?
锂电池新贵,不断朝着产能发力,在锂电池行业火速出圈;后起之秀氢能,产业征途刚起却竞逐正酣,作为“终极能源”,未来发展不可小觑……
有人说,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才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对于嘉兴的新能源产业而言,亦是如此。
今年,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再投110亿元,在嘉善经开区新建三期项目,达产后新增年产值400亿元。这距离兰钧二期项目签约,过去33天。“我们按照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思路,为兰钧锂电池项目留出规划空间,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比如,我们已引进浙江桓能芯电锂离子电池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嘉善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嘉善正向着千亿县的目标昂首迈进,不断拓宽新能源产业新赛道。
白色的车体,绿色的车牌,在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一辆辆整齐排列的氢能源货车让人眼前一亮。
从2016年嘉兴引进首家氢燃料电池企业,便奠定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2018年以来,嘉兴利用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截至去年底,嘉兴已聚集氢能企业近40家,涉及制氢、提纯、储运、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加氢站建设、整车等,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
与此同时,嘉兴正不断加快氢能示范应用,成功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上海城市群,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加氢站9座,数量居全省头部。
在《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深圳和上海的优势明显。一方面是有雄厚的城市实力做保证,另一方面与他们的核心企业特征有关。深圳有比亚迪,上海有特斯拉工厂。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级产品,系统级产品可以带活产业链上下游的大量企业,对城市的贡献远远不是汽车产量那么简单。
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这对嘉兴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近年来,嘉兴积极推进汽车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确立“113”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格局,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当下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成为未来的大赢家。
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新能源产业以巨大市场需求迎来加速起势的风口期。在这一大背景下,嘉兴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市建设,擦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金名片”,正当其时。
嘉兴精心绘制了发展路径。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能源项目推进、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创新示范,系统落实推进省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85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61.1%,列全省头部,预计2023年占比将提升至62%以上,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同时,制定《嘉兴市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三位一体”保供稳价示范工程2023年实施计划》,围绕扩大有效投资、能源结构优化,谋划能源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超384亿元,年度投资61.3亿元。
走进海盐德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5GW组串式、储能逆变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打桩建基。该项目总投资20.18亿元,于今年4月开工,预计2025年投产,达产后年产值超100亿元,将打造成为海盐绿能利用示范项目、标杆企业、绿色工厂。
远处,风车轻盈旋转,码头吊机举重若轻,这条黄金海岸线,掩藏着海盐千亿产业的雄心。
眼下,新能源产业成为嘉兴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一批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奏出发展提速的交响曲。新能源投资热度,反映了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潜力和可持续性,也贴合了《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的一个维度。
在今年的榜单中,常州这座城市尤其值得关注,是唯一入围前十的二线城市。更为重要的是,常州在投资热度集聚度这个维度中蝉联全国头部,反映出这座城市在新能源领域极具发展潜力。
常州找到了自己的长板,就是新能源。这给嘉兴带来启示,并不局限于某一产业,要跳出产业发展产业,着眼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结合自身禀赋,各选细分领域,互相补台而非“抢戏”,凭着一股子精气神,干出名堂。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