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2022年新智造梯度培育建设方案
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以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型,推动制造业要素资源重组、生产流程再造、企业组织重构,实现全市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 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新一轮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聚力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全面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为构建智造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新智造梯度培育、产业集群建设、新智造服务创新“三大工程”建设,实施新智造“十百千万”培育行动,到2025年,全市力争累计建设10家“未来工厂”、1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施新智造培育库1000项,新增工业机器人10000台。其中2022年力争培育“未来工厂”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家、实施新智造培育库项目200项、新增工业机器人2000台,努力打造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
1.实施“未来工厂”引领行动。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链主型”企业的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能力,探索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绿色化生产、安全化管控9大场景建设,着力选择不少于5项打造智能制造行业标杆,引领行业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全年新增“未来工厂”企业2家以上。
2.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行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汽车零部件、化工新材料、智能家居等优势行业中分类分步推进离散型工业智能制造、流程型工业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生产制造全面自感知、自优化、自决策、自执行,实现生产设备、产线、车间及工厂精准、柔性、高效、绿色、安全生产运行。全年力争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项。
3.实施新智造企业库培育行动。以“千亿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工程为牵引,实施一批示范性强、产出高、带动力大的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在嘉兴优势行业骨干企业中全方位开展整厂、整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导企业加大在关键智能装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等领域投入,2022年,力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50亿元,实施新智造培育库项目200项。
4.实施“机器换人”行动。以“机器换人”为支点撬动智能制造和智能经济,推进“机器换人”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加快制造方式的智能化,孕育“机器换人”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围绕纺织、服装、家居家电、木业家具、汽配等劳动相对密集、作用相对明显的行业,大力推进重点传统行业工业机器人深度应用,全年力争新增工业机器人2000台。
1.加快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积极参与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行动,针对核心技术已实现突破、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应用需求的成长期未来产业,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科学合理确定平台功能定位与产业导向,构建产业、技术、人才、服务、资金等多链合一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力争在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氢能、前沿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建设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
2.打造新智造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聚焦南湖生物医药、秀洲现代纺织、嘉善现代家居、平湖汽车及零部件、海盐高强度紧固件、海宁经编、桐乡化纤、经开汽配、港区化工新材料等行业性产业集群,鼓励各地根据产业智能制造基础,突出重点,开展新智造产业集群培育。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协同、智慧化协作,引导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3.提升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依托嘉兴光伏新能源、化纤新材料、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优势产业基础,结合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嘉兴)的城市定位、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规律和未来市场的需求方向等,引进和培育产业头部企业和标杆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形成具有嘉兴辨识度的现代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1.加大新智造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的培育和管理力度,按照“梯队培育、服务指导、政策扶持”的思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国家、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储备、培育服务和指导等工作,全年力争新增企业技术中心80家。
2.推动新智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数字经济领域“智造荟”新智造公共服务平台作用,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在线诊断和企业评估管理,推进智能化建设系统化、集成式的在线服务,针对不同行业智能制造共性技术难题、装备需求,促进供需服务对接合作,力争智能化在线.加强服务机构和人才智库建设。
加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供应商、信息工程服务公司、咨询与规划等相关企业和服务机构的引育推荐;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荐我市各专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咨询服务机构等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省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服务。全市力争纳入省新智造公共服务应用供应商50家、专家和技术人才达到100名。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全面统筹。全面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明确重点建设企业,滚动实施改造项目,加强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各地要把建设“未来工厂”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引导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首台(套)产品保险服务,切实加大对新智造建设的政策扶持。(三)加大宣传推广。
促进“未来工厂”优秀场景、典型案例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加强对“未来工厂”建设、智能化改造政策措施、进展成效宣传报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未来工厂”和智能制造建设。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