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这位“创二代”破圈引领新“丝”路
民营经济在嘉兴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企业家白手起家,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了一批优秀嘉兴民企。
眼下,众多民营企业面临由“一代”向“二代”接棒的关键时期。如果说父辈开创的事业是一座高山,“创二代”要做的,不仅是攀上山顶,更要攀登更高的山峰,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这么一批“二代”,他们不仅理念超前、勤恳工作,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着新的奋进之路。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风采。
上午8点半,桐昆集团副董事长陈蕾刚结束一个早会。一身制服,披肩长发,年轻的脸庞上透着坚毅的眼神。沉稳干练,是这位“85后创二代”给人的*一感觉。
在外人看来,陈蕾好像拥有“躺赢”的人生。但从少年开始,她就决心撕掉“躺在父辈功劳簿上坐享其成”的标签。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下懂得了商道传承,父辈也给予了托举的力量,但陈蕾依然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与压力。面临守业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她的目标很是明晰——不仅要守住父辈创造的财富,更要搭建新生代的“城堡”。
“小时候,父亲真的特别特别忙。遇上车间技改常常要忙到凌晨三四点才回来,睡不过两三个小时,匆匆扒口早饭,又出门上班去了。”回忆起父辈创业的那段时光,陈蕾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企业刚起步的时候。她告诉记者,从记事开始,父亲陈士良就一直是忙碌的创业者。
*一次去纺丝车间参观,车间温度很高,大伙儿虽然干得满头大汗,却听不到抱怨声;跟着父亲参加集团年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令人心潮澎湃……对于父辈的点滴经历,陈蕾如数家珍。看得出,老一代企业家精神,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学生时代开始,父亲就会有意无意地和陈蕾一起探讨企业的发展。“但是即便如此,父亲也没有磨灭过我的其他可能性。”她坦言,其实出国深造一开始想学的是建筑设计,但当认真思考未来规划以及听取家人意见后,还是选择了管理相关的专业。
大学毕业后,已在英国顺利拿到offer的陈蕾决定放弃优渥的工作回国。“其实当时有跟父亲聊过要不要回来接班的问题,父亲很开明,也很尊重我的想法。”但从小目睹父辈创业艰辛的陈蕾深知,和振兴实业的使命相比,自己的爱好只能放置一边,“这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选择,既然回来了,那我就会坚持到底。”她说。
褪下“二代”的光鲜外壳,陈蕾从基层跌跌撞撞向上走去。“我在桐昆总部的*一个岗位是仓库管理员,先是成品后是五金,每天面对的就是入库、出库等数据。”陈蕾告诉记者,得益于所学的专业知识,两个月下来,她就能轻松回答哪个产品销量高、哪个产品库存量大等问题了。
仓库、车间、财务……进入总部后,每一个岗位陈蕾都乐意去尝试,“这一段时间其实挺享受的,通过岗位的变换,我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运作的整个流程。”她表示。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陈蕾在熟悉岗位后会顺理成章进入管理层时,她却选择前往桐昆设在香港的分公司历练。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能够在起步阶段积攒更多的工作经验。
在渡轮上匆匆解决早饭,用一个三明治当中餐,赶着拥挤的地铁下班……没有“创二代”光环,陈蕾和普通上班族一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回忆起那段日子,虽然充满着艰辛,但她仍然十分感怀。“像每次开会汇报工作只有15分钟,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事情有重点有逻辑地叙述清楚。”她说,快节奏的工作,带来的不仅是个人工作的高效率,还有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雷厉风行的性格。
磨剑7年,2020年陈蕾回到桐乡,进入桐昆集团总部。和其他“创二代”一样,当代年轻人的共性在陈蕾身上闪闪发亮——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宽的国际战略视野、更优的改革创新精神。
面对父辈们打下的现有总资产超800亿元、成员企业70余家、员工近3万人的“商业帝国”时,陈蕾坦言,桐昆能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父辈们的辛勤打拼,老一辈企业家们敢为人先的气概也深深感染着她。“桐昆的管理层年龄跨度从‘60后’到‘80后’,可谓是集合了老中青三代。”她说,作为一名“新桐昆人”,能不能扛起这份责任并融入其中成为其*初的担忧。
庆幸的是,在桐昆,你可以遇见开放和包容。于是我们看到,传统企业里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桐昆总部大楼食堂的“早餐会”很是热烈,15分钟时间里大家畅聊分享各自的工作。茶歇室成为了交流工作的好去处,咖啡碰杯间一个新想法迸发而出;不少员工下班后选择打卡总部大楼里的健身房,工作与生活兼顾的理念让幸福感满溢。
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还不止于此。只见陈蕾轻点鼠标,电脑屏幕就出现了跳动的数字,当天产能产量、每吨产品生产成本、各工厂库存量等信息跃然而上,就连远端工厂繁忙运作的视频也能轻松查看。“这就是我们去年刚刚投运的数字化转型一期工程——桐昆数智运营中心平台。”她颇为自豪地介绍着。
如何为已走过40年风雨的传统企业注入新活力,担负起“创新一代”的历史使命,是这位“85后”新生代更多思考的。
显然,这位从小就与互联网打交道的”创二代”选择从“智造”入手。“谁说化纤不能数字化!”陈蕾告诉记者,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尤其是在数字化改革风劲吹的当下,谁能抢占数字化赛道,谁就更能拥有发展主动权。
这些年,桐昆一直将智能制造作为全新的发力点,早在多年前就积极探索生产管理场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打造智能工厂“试验田”。2020年,桐昆携手联想集团成立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迈出了“智变”引“质变”的关键一步。
“目前,我们在集团30多家企业布局了150万个点位,打通了市场销售、客户服务、成品库存等板块。无论是生产还是管理效率肉眼可见实现了大幅提升。”陈蕾说。
数据是*好的佐证。得益于数据智能引擎,桐昆某厂区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53%,单位人均年产值提高22%,产品不良率降低44%,企业的运行更高效智能。
胸怀“国之大者”化纤可以坚持做一辈子
而在对行业未来的前瞻上,陈蕾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化纤行业始终关乎国计民生,是可以坚持做一辈子的产业。”在她看来,企业的目光不能只盯着盈利,要胸怀“国之大者”,瞄准国家和社会需要奋发作为。
就在前不久,桐昆集团恒阳项目织造一车间投入生产,也标志着桐昆成功迈向了“一匹布”的新阶段。“其实一台织机的成本很低,很多人都不理解桐昆为什么要进入布这个行业。”陈蕾说,从企业层面来看这是产业链的延伸,但是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这是一次面料从前道到后道的自有核心技术的突破。
“当前,我国在面料领域还存在着种种‘卡脖子’现象,这也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桐昆拥有自己的新材料研究院,这几年也在积极攻克很多难题,我们希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桐昆的努力。”说这句话时,陈蕾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可能未来会有那么一天,桐昆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服饰产品。”她笑着说。
而在迈向“一匹布”阶段,桐昆要做的不止是技术突破那么简单。在这位“创二代”眼中,发挥链动作用,助力产业链提档升级,这便是共同富裕背景下行业龙头企业的职责所在。
她为记者举例,“桐昆云”辐射至下***纺织企业后,机器缺布料、设备出故障这些原本需要人工来判断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交给数字化监控平台,这样一来,纺织车间一名挡车工负责的机器数量可以提高三到五倍,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将因此得以发生质变。“未来,‘桐昆云’还将延伸至物流、采购、包装等板块,让更多‘制造’迭代为‘智造’。”这是陈蕾的,也是桐昆的美好愿景。
而今,陈蕾还多了一个新身份——桐乡市新生代(青年)企业家创业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新身份意味着新使命。陈蕾说,在老一辈桐乡企业家的群像中看到了敢于无中生有、勇于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而今桐乡的新生代企业家们拥有着创新进取的追求,他们将在红色引领、事业传承、履行社会责任上主动扛起责任,为桐乡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勾画出绚丽一笔。(来源:桐乡发布)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