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兴产业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嘉兴桐乡、海宁、海盐等地带着因地制宜、真抓实干走进四川,根据屏山、黑水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把握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发挥优势、精准扶贫,有力地助推了当地脱贫进程。
海盐对口援建的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闭塞,农业人口29万。虽然全县90%的人口主要生活来源都是依赖农业,但当地的农产品很难走出大山,卖好价格。海盐首席农业专家王金良的到来,让屏山县万涡村不少村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茵红李是屏山农业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因为种植方式原始,导致李子个头小、口感不佳,销路往往是大问题。去年,全县12万亩茵红李滞销,即便价格降低到1.7元一斤仍是卖不出去,茵红李大面积留在树上。
也正是这一年的10月,王金良作为海盐县的农业专技人员,来到屏山县开展农业技术讲座,看出了茵红李滞销的问题所在。王金良决定留下来,帮当地把茵红李的品质提上去。
王金良说,原本只是到屏山上培训课,来了之后才知道他们更希望我留下来。
王金良和屏山县的农业专家,一起走村入户调查研究,撰写了茵红李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王金良利用海盐县提供的150万东西扶贫资金,在屏山建立起6300亩高标准精品示范园,并在全县推广 “七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
改良后的茵红李往哪里卖?王金良牵线与浙北*大的嘉兴水果批发市场对接,打开了进军长三角的市场;与上海果业协会达成合作,打开了进军大上海的市场。一系列组合拳,在屏山打造了一个茵红李的产业链,带动茵红李产业增收1.5亿元。
“去年没人要,今年价格却翻了好几倍,我们家卖了10万块钱!”黄天金是万涡村贫困户,家里种了7亩茵红李。在今年7月的收获季节,茵红李卖到将近5元一斤,让黄天金家顺利脱贫。
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据了解,自2017年海盐县与屏山县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以来,屏山县贫困发生率已由2016年底的7.8%下降到2.9%。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典范,确保2019年顺利“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
屏山县因茵红李改良摇身一变,从“狗不理”变成了“香馍馍”。在距离屏山县500多公里的黑水县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攻坚,从“短板”开始,嘉兴对口援建黑水项目,立足黑水的现实情况,围绕项目建设、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任务,重点突出造血功能。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黑水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两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承载着黑水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谋生挣钱的愿景。但长期以来,季节性的旅游制约了黑水全域旅游的发展,“养在深闺”的黑水众多自然美景不被世人所见,这也成为了黑水旅游发展的短板。
嘉兴紧紧抓住黑水旅游产业的薄弱点,立足“所需”与“所能”两个关键词,配齐补足短板,*大程度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助力黑水脱贫攻坚战。
阿依天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2019年黑水县计划完成6个重大旅游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嘉兴对口援建黑水的重点项目之一,对提升卡龙镇旅游发展地位,加快旅游提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特色文化鲜明,休闲功能舒适,娱乐功能完善”于一体的特色高原生态园区,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相呼应,大力提高当地旅游发展水平。
此外,为进一步加快落实帮扶对接,促进黑水县在产业扶贫与合作再上新台阶,去年,海宁市与黑水县签订农业产业结对帮扶合作协议,帮助黑水县发展生态蔬菜、藏香猪、凤尾鸡、黑水中蜂、黑水核桃、道地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据统计,今年以来,海宁、桐乡投入黑水资金4300余万元,引导企业实际投资到位资金38491万元,动员社会力量捐赠资金514万元,物资价值104万元,深入推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开展。
因地制宜、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精准帮扶,凝聚了浙江和四川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也奏响东西部脱贫攻坚大合唱。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嘉兴桐乡、海宁、海盐等地带着因地制宜、真抓实干走进四川,根据屏山、黑水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把握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发挥优势、精准扶贫,有力地助推了当地脱贫进程。
海盐对口援建的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闭塞,农业人口29万。虽然全县90%的人口主要生活来源都是依赖农业,但当地的农产品很难走出大山,卖好价格。海盐首席农业专家王金良的到来,让屏山县万涡村不少村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茵红李是屏山农业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因为种植方式原始,导致李子个头小、口感不佳,销路往往是大问题。去年,全县12万亩茵红李滞销,即便价格降低到1.7元一斤仍是卖不出去,茵红李大面积留在树上。
也正是这一年的10月,王金良作为海盐县的农业专技人员,来到屏山县开展农业技术讲座,看出了茵红李滞销的问题所在。王金良决定留下来,帮当地把茵红李的品质提上去。
王金良说,原本只是到屏山上培训课,来了之后才知道他们更希望我留下来。
王金良和屏山县的农业专家,一起走村入户调查研究,撰写了茵红李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王金良利用海盐县提供的150万东西扶贫资金,在屏山建立起6300亩高标准精品示范园,并在全县推广 “七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
改良后的茵红李往哪里卖?王金良牵线与浙北*大的嘉兴水果批发市场对接,打开了进军长三角的市场;与上海果业协会达成合作,打开了进军大上海的市场。一系列组合拳,在屏山打造了一个茵红李的产业链,带动茵红李产业增收1.5亿元。
“去年没人要,今年价格却翻了好几倍,我们家卖了10万块钱!”黄天金是万涡村贫困户,家里种了7亩茵红李。在今年7月的收获季节,茵红李卖到将近5元一斤,让黄天金家顺利脱贫。
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据了解,自2017年海盐县与屏山县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以来,屏山县贫困发生率已由2016年底的7.8%下降到2.9%。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典范,确保2019年顺利“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
屏山县因茵红李改良摇身一变,从“狗不理”变成了“香馍馍”。在距离屏山县500多公里的黑水县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攻坚,从“短板”开始,嘉兴对口援建黑水项目,立足黑水的现实情况,围绕项目建设、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任务,重点突出造血功能。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黑水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两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承载着黑水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谋生挣钱的愿景。但长期以来,季节性的旅游制约了黑水全域旅游的发展,“养在深闺”的黑水众多自然美景不被世人所见,这也成为了黑水旅游发展的短板。
嘉兴紧紧抓住黑水旅游产业的薄弱点,立足“所需”与“所能”两个关键词,配齐补足短板,*大程度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助力黑水脱贫攻坚战。
阿依天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2019年黑水县计划完成6个重大旅游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嘉兴对口援建黑水的重点项目之一,对提升卡龙镇旅游发展地位,加快旅游提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特色文化鲜明,休闲功能舒适,娱乐功能完善”于一体的特色高原生态园区,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相呼应,大力提高当地旅游发展水平。
此外,为进一步加快落实帮扶对接,促进黑水县在产业扶贫与合作再上新台阶,去年,海宁市与黑水县签订农业产业结对帮扶合作协议,帮助黑水县发展生态蔬菜、藏香猪、凤尾鸡、黑水中蜂、黑水核桃、道地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据统计,今年以来,海宁、桐乡投入黑水资金4300余万元,引导企业实际投资到位资金38491万元,动员社会力量捐赠资金514万元,物资价值104万元,深入推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开展。
因地制宜、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精准帮扶,凝聚了浙江和四川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也奏响东西部脱贫攻坚大合唱。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